核心阅读:近年来,我市发掘林下资源,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间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为主导的林下经济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生态建设成果的重要支撑。截至2022年末,全市林下经济利用林地总面积323.76万亩,林下经济总产值168011.78万元,同比增长21.7%;全市林下养殖共利用林地面积22.24万亩,产值12496.92万元,形成林禽、林畜、林蜂、林蛙等规模化、特色化发展模式;全市林下采集以野生菌、中药材、山野菜为主,共利用林地面积284.19万亩,采集加工产量为134556.16吨;全市共有森林康养、森林人家、农家乐(林家乐)305家,利用林地面积20.33万亩,接待游客437.09万人次,产值10590.36万元。玉溪林下经济经历了从零星到规模、从点到面、从单一到多层次模式并存的发展,逐步成为玉溪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林下经济通过农林互动,让绿色生态福利变现为经济红利。在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期后,玉溪林下经济进入了一个积淀期,酝酿着蓬勃的成长力量。围绕如何做大做强林下经济产业,我市积极谋划产业布局,探索适宜的发展模式,让这条绿色的产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林下经济的勃兴
大山里的养蜂人。图为元江县咪哩乡甘岔村的村民在割蜂蜜。
花开花落,年复一年,大山里的众多生物一次次完成生命周期的循环。
依靠饲养采撷百花的蜜蜂,高鲁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峨山县甸中镇镜湖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养蜂村,全村312户人家,有60多户在从事养蜂。
林荫掩映下的新富小组是镜湖村的一个村民小组,村里村外蜂箱随处可见。当地村民李加宽是一名资深养蜂人,有40多年的养蜂经验。2022年,他家的100多箱蜜蜂共产蜜200多公斤,收入2万多元。
蜜蜂是大山里的土蜂,蜂蜜来自大山里的繁花。大山的赐福,让镜湖村人有了一份“甜蜜”的事业,而他们养殖的一箱箱蜜蜂,也回报了大山,蜜蜂在采撷花粉的同时,帮助大山里众多植物传花授粉、繁衍后代。
身披绿装的大山,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宝藏。在玉溪各地,山区和半山区群众有“靠山吃山”的传统,长期以来,他们采撷作为食物或药用的森林资源五花八门,品种有菜、果、花、叶、菌、药等类。
近年来,玉溪发掘林下资源,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间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为主导的林下经济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生态建设成果的重要支撑。
食用野生菌作为一种“药用食品、食用美味”的山珍,如今已成为各地山区群众收入的重要来源。
2014年9月,江川区安化乡早谷田村委会注册成立食用野生菌产销专业合作社,统一收购合作社成员采摘的野生菌并进行贮藏、加工、运输和销售,发展带动周边农户100余户入社。社员通过山林承包,对林间食用野生菌实施人工保育促繁,在不使用化肥、农药的前提下,通过人工措施和后期管护,提升野生菌产量和品质。目前,当地人工保育促繁的主要品种有干巴菌、见手青、青头菌、牛肝菌等10余个,食用野生菌产业每年为早谷田村村民带来170余万元的收入。
江川区林业和草原局科技与产业服务中心主任郭顺华介绍,2022年,江川区食用野生菌采集区面积11.5万亩,产值1580万元;山野菜采集区面积6.5万亩,产值2015万元;森林药材经营面积2.5万亩,产值1002万元。
黎明鸡是一个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土鸡品种,因出产于新平县漠沙镇黎明村一带而得名。2015年,漠沙镇仁和村坝多小组村民杨荣海投资30多万元,租下40多亩山地,买来5000多只黎明鸡在深山放养,白天在山林里觅食,傍晚成群结队返回鸡舍。
杨荣海养殖的黎明鸡主要在县内销售,价格在每市斤20元左右,是普通鸡的三四倍。依靠养殖黎明鸡,杨荣海一家每年有10多万元的收入。
新平县林产工业管理站站长何丽介绍,新平县林下养殖共利用林地面积约6万亩,其中养鸡2.1万只、养羊1.08万只、养猪0.5万头、养牛0.23万头、养蜂1.57万箱,总产值达1793.5万元。
在玉溪,林下经济遍地开花,林药、林菜、林茶、林菌、林苗、林草、林禽、林畜、林蜂、林蛙……昔日无人问津的深山野林,成了一个个财富宝库。林下经济的发展,在不砍伐树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让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由省、市专家组成的魔芋产业科技特派团到新平县平甸乡宁河村小马塘小组查看核桃树下种植魔芋的情况。
如今,哪怕深入到许多偏远的小村寨,稍加了解,都能听到林下与财富交织的故事。
玉溪市林业和草原局林业和草原科技推广站副站长卢芯彤介绍,2022年末,全市林下经济利用林地总面积323.76万亩,林下经济总产值168011.78万元,同比增长21.7%。自2020年以来,全市林下经济产业以每年20%的速度在增长,初步形成了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林下经营模式多样,种植品种琳琅满目。2022年,全市以林药、林茶、林菜、林经、林菌、林苗为主要发展模式,共利用林地面积15.75万亩,产值43605.84万元。其中林药模式有滇黄精、三七、天门冬、重楼、天麻、石斛、露水草等,种植面积达2.68万亩;林菜模式以辣椒、魔芋为主,种植面积1.99万亩;林茶模式的种植面积达4.91万亩;林菌模式以羊肚菌、香菇等为主,种植面积0.66万亩;林苗模式以三角梅、凤凰木、冬樱花、旱冬瓜、清香木等为主,种植面积0.5万亩;林经模式以玉米、烤烟为主,共利用林地面积2万亩。
——林下养殖初具规模,特色化趋势明显。我市林下养殖呈现规模化、绿色化特点。全市林下养殖共利用林地面积22.24万亩,产值12496.92万元,形成林禽、林畜、林蜂、林蛙等规模化、特色化发展模式,其中以林畜、林蜂为主,利用林地面积分别为15.55万亩。
——林下采集方兴未艾,产品加工展现优势。特殊的自然气候和独特的地形地貌,赋予了玉溪丰富的生物资源,林下采集也成为山区群众的重要来源。2022年,全市林下采集以野生菌、中药材、山野菜为主,共利用林地面积284.19万亩,采集加工产量134556.16吨。
——森林景观利用态势良好。森林景观利用以森林旅游为主线,玉溪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便捷的交通,为各地森林景观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形成了以哀牢山、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依托的森林旅游休闲体系。2022年,全市共有森林康养、森林人家、农家乐(林家乐)305家,利用林地面积20.33万亩,接待游客437.09万人次,产值10590.36万元。
悄然间,玉溪林下经济经历了从零星到规模、从点到面、从单一到多层次模式并存的发展,逐步成为玉溪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逐渐显现的短板
华宁象鼻温泉后山橘园的林下养鸡。
华宁象鼻温泉有一座石桥,过桥后向西有一条小路通向后山,沿途是绵延的柑橘林。顺路前行约两公里,在一个橘园里,可看到园里养有鹅,还有许多鸡在林下觅食或栖息。
“开始只养了10多只鸡自己吃,后来一些游客和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购,我们就扩大了养殖规模,现在养了100多只。”橘园主人李芬介绍,鸡养在果园里,原本祸害果树的虫子和虫卵大部分成为鸡的口粮。“飞鸡”的名气,哪怕价格比普通鸡贵上一倍也不愁卖。
“顺带整整,放胆试试。”很多林地主人就这样不经意地加入了林下经济从业者的行列。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我市从事林下经济的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2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7个,吸纳社员1584人,林下经济从业人员达37.56万人。
行业进入门槛较低,所做的又是农民熟悉的种植和养殖行业,使林下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在玉溪各地蓬勃发展。
魔芋是一种药食两用的喜阴植物,其原生环境就在林下。近年来,我市致力于引导核桃、油橄榄等木本油料和柑橘等经济林果种植,为魔芋产业提供了广阔的林下种植空间。
玉溪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院种质资源圃内引自省内的魔芋种质资源长势良好。
“魔芋十分好栽,房前屋后,有遮阴的地方随便埋下几个种芋,就可以等着吃魔芋豆腐了。”玉溪市农业科学院的研究员马文彬告诉记者,魔芋零星种植容易,如果想规模化种植,就会面临病虫害的侵袭和产品销售难之类的问题。
成功进入林下经济行业的人,没有人不想更进一步,然而,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短板,又让他们踯躅。
卢芯彤告诉记者,林下经济的产业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一系列问题便会不期而至。
第一,基础设施薄弱,发展规模小。林下经济依托森林资源发展,种植和养殖场地大多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滞后,直接制约着林下经济发展。尽管全市林下经济发展势头较好,但受发展空间的制约,整体发展规模不大,林下经济向规模化、特色化方向发展难度大,各地林下经济普遍呈现发展规模小而散、产业聚集度不高、市场竞争力弱的特点。
第二,科技含量不高,管理水平低。各地林业科技投入少,对林下经济科技支撑力弱的状况普遍存在,导致林业技术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明显。加上对林农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新技术等理念和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林下经营大多局限于简单的种和养,一旦有病虫害发生,往往损失惨重。同时,由于缺乏专业指导,致使林下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弱。
第三,企业引领作用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低。在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发展了以元源、绿膳、丛山等品牌为标兵的龙头企业,林下经济在企业基地里初具规模,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但对周边农户发展基地、种植同类产品的引领作用不强,农户依然处于零散、杂乱的经营阶段,没有突出林下产品绿色健康、生态环保的优势,导致林下经济出现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小的问题。
第四,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市场拓展滞后。近年来,由于各级政府财政普遍存在困难,难以出台强有力的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社会融资困难和融资渠道不畅,再加上林下经济产业化发展投入大、不可预见因素多,各个环节都伴随着风险,影响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做大做强的关键
十年树木,是林业生产的基本特征。相对漫长的林木生产周期,林下经济能让林地早早下出“金蛋”,让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成就转化为经济成果。
玉溪耕地面积有限,根据2021年8月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玉溪耕地面积301.21万亩、林地面积1484.66万亩,林地面积为耕地面积的近5倍。但不是所有的林地都能随心所欲地进行林下经济开发,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天然林、国家公益林等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区域都是不可触碰的禁区,即便如此,林下经济的发展依然有大量可利用的空间。以新平县来说,除大量经济林外,还有约50万亩竹林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
林下经济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着特殊的意义。2023年,林草部门深入系统地对全市林下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理清了下一步发展思路。
首先,科学合理布局,编制发展规划。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确定林下经济发展什么、如何发展、如何布局的问题,决不盲目跟风、一哄而上胡乱发展。一方面按照突出重点、科学布局、挖掘潜力、注重特色的思路,因地制宜,编制出本地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另一方面,要充分发动群众在保护的前提下做大做强林下经济,形成“林下有种植、林中有养殖、林间有旅游、林上有采集”的立体林业发展格局。
其次,健全服务体系,提高科技含量。联合行业部门组成专业技术服务团队,结合林下经营产品特性,定期组织林农开展林下经济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全方位、全过程技术服务,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生态保护、疫病防控、休闲规划等问题,提高林农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同时,加大科研力度,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交流,为林农培育出优质品种,不断引进新技术,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再次,发挥企业引领作用促进产业化。企业在林下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领头雁”的作用,更是“聚力点”之所在,企业要从单纯地对贫困群众进行资金帮助向带动发展转变,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企业与农林间形成共同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结合发展规划和实际让农户成为合作社根基,合作社成为龙头企业基地,培育出本地特色品牌,借助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打造有特色、有规模的林下经济产业体系。
最后,加大项目争取力度,用好国家优惠政策。要利用好近年来国家出台的扶持引导林下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比如:用好国家储备林政策,其具有贷款周期长、贷款利率低的特点,并能获得林业贷款贴息;通过“国储林+”模式发展产业,以项目带动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以项目促进林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引导林下经济向科技化、智能化、机械化方向发展,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源。
在玉溪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盛林看来,林下经济投入少、见效快、易操作、潜力大。发展林下经济,在兴林中富民,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值得花大力气加以推进。因此,玉溪有必要广泛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把发展林下经济与林业产业化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等内容融合在一起统筹推进,通过基地引领(规模化、示范型)、特色引路(特色型、效益型)、科技创新(创新型、改革型)、市场优先(主体、品牌、市场、出口),带动林下经济提档升级,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邢定生 文/图)
短 评
林下“掘宝”须在规模和特色上下功夫
□ 汪启
近年来,我市依托优势特色林业资源,各地林下经济的发展取得累累硕果,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作出了直观和生动的诠释。
对玉溪林下经济发展来说,要改变发展规模小而散、产业聚集度不高、市场竞争力弱的状况,想要不断发展壮大,只有走规模化和特色化经营的道路。
首先,林下经济作为一项生态富民产业,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通过有效利用林荫空间,因地制宜发展林下产业,通过推广林下创意农业模式,从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到林下旅游、林下康养等多元化发展,从而把更多的生态产品推向市场,有效提升林地综合效益,增加林业附加值,实现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目的。
其次,规模化和特色化发展,有助于更好地立足自然禀赋,顺应自然本色,发掘产业潜力。如半山区利用林地资源相对多的优势,以建设特色经济林、速生丰产林和森林蔬菜产业基地为主,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和森林生态养殖业、林产品加工业;偏远山区根据森林资源丰富、人少地多的特点发展用材林、野生动物养殖和特色经济林。
再次,规模化有助于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特色化则让企业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从而降低成本,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使企业获得更高的市场回报。
编辑:高倩 审核:陶晓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