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在冬日阳光下的光山村,开启了农文旅融合转型升级之路。
玉溪的冬日总是暖融融的,小雪节气过后,清晨依然早早就有阳光洒在江川区安化彝族乡的山野田间,不仅催生了面向全国的多肉种植产业,更让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搭上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顺风车。“我们把产业做起来,更要把我们的文化宣传好,把游客留下来,才能走好安化乡的农文旅发展之路。”安化乡党委副书记张跃红说。
以农为基 从多肉开始的振兴路
安化乡的光山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彝族村落。“我们这里山地多、人口少,以前栽种的都是蔬菜和烤烟,种植结构单一,精耕细作不仅又苦又累,收入还不高。现在种上了多肉,管理方便了,收入也提高了。”谈起光山村的多肉产业,村民普春波满脸高兴。
“光山村人均耕地面积多达10亩,土地资源十分丰富,但以前这里大片大片都是撂荒的土地。”张跃红告诉记者,自2022年光山村成立了江川区坤鑫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以来,多肉种植产业在光山村迅速发展,“龙头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让村民们尝到了甜头。目前,光山村多肉种植面积超2500亩,种植品种达300余种,带动就业350余人。
“以前没有多肉产业时,传统单一的种植结构让大家很难有什么积极性。调整产业结构后,大棚和地栽多肉让参与其中的种植户收入翻了好几番,不少种植户的年收入都超过了30万元。”江川区坤鑫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执行董事罗绍春说。
走进现在的光山村,已完全看不出曾经的贫困。干净整洁的村内道路,各家各户墙壁上手绘的创意墙画,随处可见的多肉造景,让这个藏在群山中的小村落显得尤为舒适、惬意。
以文为魂 从彝文化开始的传承路
安化乡是江川区唯一的彝族乡。千百年来,勤劳淳朴、勇敢热情的彝族人民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彝族文化,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撒弦乐、世代流传的彝人祖先传说、神秘的毕摩文化、传统的火把节、古老的串玩习俗,还有悠扬的长腔白话、粗犷的彝族挝乐、精美的传统刺绣。
穿过安化社区一条窄窄的小巷,就来到安化乡民族文化传习馆。这座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四合院,如今已成为彝族文化的传承地。
每到周末,传习馆中总会传来清脆的月琴声。作为市级非遗传承人,彭波闲暇时就会到传习馆教当地的孩子学习月琴演奏。
月琴是彝族挝乐必不可少的伴奏乐器,早在宋代《乐书》中就有记载,因其形圆似满月而得名。月琴不仅是一种乐器,也是彝族人民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媒介。
然而,同众多传统乐器一样,月琴在如今也有许多局限。“传统的月琴声音不大,音质也不太好,特别是广场上人多的时候,声音总是被掩盖,很多老师傅会利用麦克风传音,但声音效果还是不太理想,有很严重的啸叫和杂音。”区级非遗传承人穆晨说,为了让传统乐器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他大胆创新了月琴制作工艺,将传统月琴加装了电路板,让这个古老的乐器焕发出新的生机。
今年22岁的穆晨,15岁时就跟随非遗保护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普家明学习月琴弹奏,熟练掌握了彝族撒弦乐和失传已久的“过街调”弹奏技巧。16岁时,开始学习月琴制作,仅一个月便可自行设计绘画各类花纹样式,调试月琴音色。通过多年摸索和实践,穆晨不断改良月琴制作工艺和材料。2022年10月,研制出了第一把电子月琴。
“电子月琴里面植入了两个喇叭,声音要比传统月琴大,而且经过电路板处理后,音质更加细腻,没有杂音。”穆晨介绍说,新一代电子月琴,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调出不同的混响音效。月琴上设置的MP5功能,可以连接蓝牙播放歌曲,也可以插上U盘边放边学。设置的OUT输出口,能无线输出到音箱上,即便是在大型舞台上演出都没问题。
作为年龄最小的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音乐撒弦乐的传承人,穆晨扛起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他说:“传统非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年,我们的民族文化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每次去外面演出大家都比较喜欢,我感到十分自豪。老一辈传下来的非遗文化不应该被遗忘或失传,我们要在传承中保护,在创新中发展,让月琴和彝族文化后继有人,一直传承下去。”
以旅承载 从青云路开始的观光路
2023年,青云路建成通车,安化乡与玉溪中心城区城乡融合新窗口正式打开。
在安化乡,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底蕴和花卉数字农业产业的发展,让旅游产业也在这里萌芽。2022年10月,“花漫光山·产村融合”四位一体项目多肉综合体正式开业,并成功申报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23年11月,安化乡引入专业旅游企业参与运营,逐步走向集群化与市场化,开启了农文旅融合转型升级之路。
最初,光山多肉综合体由村办公司负责运营,但总是不温不火。“刚刚开放时游客挺多,后来越来越少,我们还对综合体进行了二次升级改造,但却连节假日也没有多少游客。”光山多肉综合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不仅是综合体,光山多肉数次参与江川区的文旅活动,销售情况也不乐观。
“旅游业是市场化的,原先的运营往往缺乏市场化的能力和意识,需要专业旅游公司的模式和资源来带动。”云南汇达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欧亚东告诉记者,公司与安化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协同推进青云路旅游环线农文旅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把安化乡打造成集数字花卉产业与乡村农文旅发展新业态为一体的生态文化小镇。
“‘红江一体化’依托青云路,将红塔区和江川区衔接起来,是安化乡必须把握住的有利契机。”云南汇达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长春说,“安化乡有着优越的自然禀赋,光山村的多肉花卉产业和电商直播,可以发展起周末亲子游和多肉农耕文化、彝族文化研学,更可以串点成线,将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有效衔接,搭建起城乡协调发展的桥梁。”
“接下来,我们将把安化乡烂泥箐、斗牛场、花漫光山与星云湖南岸小火车、108综合体等项目连接起来,利用旅行社和研学、旅养等产品前端引流,与当地特色节庆相结合,并对当地彝族文化和传承技艺进行整合,向游客输出安化乡的文化和故事,实现以三产促一产带二产。同时,通过与当地签订合作协议,为当地集体经济贡献力量,以农文旅发展模式带动村民经营。”对于安化乡的农文旅发展之路,王长春信心满满。
多肉小花漫光山,青云一路通彝乡。做强产文章、做美村文章、做优融文章,以乡村振兴美丽画卷书写民族团结进步答卷。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安化乡正阔步前行。(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苏欣 文/图)
编辑:高倩 审核:陶晓兰 终审:蒋跃
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2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