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送教上门这十年:让教育的阳光普照每一个孩子(下)
发布时间:2024-02-01来源:玉溪网

核心阅读:本着一个都不能少,一人一教学和康复方案的原则,十年来,玉溪市特殊教育学校联合全市各级残疾人联合会及普校,行程遍布全市各县(市、区)71个乡(镇、街道),累计为500多名重度残疾儿童提供送教上门服务。

走村道、过田野,背着教具,走进每一个孩子家中。对每一位参与这项工作的老师们来说,送教上门并不是简单地来教孩子知识,给他们做康复训练,更重要的是改变孩子父母的观念,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孩子的状况。送教上门是一项长期的特殊教育工作,平凡而艰辛,但只要能给残疾儿童及其家庭送去一丝希望,送教老师的步伐就更加坚定。

5

杨雅婷老师在给孩子上课。

1月12日,玉溪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已经放假了,然而对于学校的送教老师来说,还有一批学生在家等着他们去上课。结束学校里的教学任务后,这些老师便开始计划安排这个月的送教上门工作,联络学生家长、制定教学计划、规划送教线路,一切准备就绪,送教老师便踏上送教上门之路。像这样的送教上门工作,无论寒暑,老师们都风雨无阻。

这些不能走进学校的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他们是不幸的,但他们并没有被遗忘,他们的父母也不再孤军奋战,因为这些年来,坚持送教上门的老师让他们到不了学校也能学到知识,用爱为这些折翼天使撑起一片蓝天,让他们在不幸的人生中得到阳光与温暖。

十年来,我市累计为500多名重度残疾儿童提供送教上门服务,行程遍布全市各县(市、区)71个乡(镇、街道)。   

12

康复教师骆选旺(左)正在和孩子的母亲交流。

一人一案送爱进家

1月11日,是玉溪市特殊教育学校张丽君、沙子津、杨雅婷三名老师定好到通海送教上门的日子,她们当天的计划是只到两名孩子的家中送教。

“送教要根据不同孩子的身体情况、心理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和康复方案,找到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今天的这两名孩子都患有脑瘫,但是认知能力不错,既要教他们文化知识,也要做康复训练,所以我们把时间放宽一些。”张丽君告诉记者。

来到第一名送教孩子小张家时,小张早就在院子中等候,老师们进入家中,小张异常兴奋,虽然上肢不受控制,但还是摇晃着身体向老师走来,以自己的方式欢迎老师的到来。进入客厅,小张的母亲收拾出一张干净的桌子,搬来几把凳子招呼老师坐下,小张坐在专门为他准备的椅子上,教学便开始了,这一简单的布置便是一名残疾儿童每个月都期待的课堂。

“今天我们来学习后鼻韵母的发音。”沙子津老师拿出事先准备的卡片,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经过一遍遍引导,小张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勉强能够辨清楚后鼻韵母及发音。“真不错,学得真快。”当孩子辨出后鼻韵母的时候,沙子津老师立即竖起大拇指给孩子鼓励。

经过半个小时的教学,老师开始教小张拼写文字,随后进行组词。到了检验教学成果的时候,老师拿出手机,让他拼出相应的文字,由于上肢很难控制,小张的拼写显得异常困难,摆动不停的手在老师的指引下最终还是拼出了想要的文字。“你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平板电脑,键盘大一些,能够方便孩子拼写。”张丽君老师在一旁和小张的母亲交流。

在结束知识的传授后,康复课开始了,老师们针对小张的情况进行康复训练,主要对他的上肢进行训练。一旁的杨雅婷老师默默地记录下小张的各项情况,随后,她也参与到小张的康复训练中,并向小张的母亲示范动作要领。

“针对这个孩子的情况,我们希望通过教学让他学会拼音,让他通过打字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如果不这样做,那孩子永远都只会做选择题,我们希望通过康复训练,让他具备自主选择的能力。”张丽君说,“在一点点细微的改变中,能够让孩子不断树立信心,让他一天比一天好。”

康复训练结束后,杨雅婷把小张母亲叫到一旁,叮嘱康复训练时的注意事项。杨雅婷交代的注意事项中,主要是针对孩子上肢康复训练的一些方法和要领,其中包括肌肉的训练和恢复、认知训练以及辅具的使用。在给予家长指导的同时,她不断叮嘱一定要坚持训练。

匆匆用过午饭后,三名老师便赶往另一名孩子小孙家。小孙同样是一名脑瘫儿童,四肢都不受控制,没有自主行动能力,但是有语言能力。根据这一情况,送教的老师为了锻炼他的认知能力,给他上了数学课,进行加减法运算。对于这名孩子来说,更重要的是进行康复训练,需要锻炼他四肢的肌力以及预防脊柱侧弯。

教学结束后,进入康复训练,由于小孙长期只能躺卧,四肢肌力退化,同时身体出现倾斜,杨雅婷老师让小孙趴在沙发上,对他的四肢进行按摩以及拉伸,同时辅助小孙做抬头训练。小孙的母亲说:“这些动作我们平时根本不敢做,害怕伤到孩子。”杨雅婷一边讲解一边耐心示范。

“你像我这样给他做按摩、拉伸,没事的,一定要坚持做这些训练,以防止他的肌肉萎缩,同时要鼓励他做吞咽训练,另外还要注意钙的补充,要每天都带他晒一晒太阳。”杨雅婷说。

送教老师清楚每一名学生的情况,也都为他们制定了专门的教学和康复方案。玉溪市特殊教育学校资源办公室负责人王春丽告诉记者,老师们都会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一人一案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计划,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类送教,给孩子们带去不一样的课堂。

13

送教上门结束后,孩子的家人热情地送别老师们。

关注学生更关注家庭    

1月12日,玉溪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张国强和资源办公室的教师樊思艳加入了送教队伍,当天早上去到通海县的小李家。小李患有严重的孤独症加智力障碍,情况并不乐观,对于外界的呼唤几乎没有反应,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只关注圆形的东西。

一提起小李的情况,他母亲的眼泪便难以抑制地夺眶而出。“我们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已经带孩子去了很多地方医治,但这么多年下来还是这样,现在孩子对外界几乎没有反应,没有一点点好转,时刻要人陪在身边。”小李的母亲说。

小李母亲的泪水流淌出为人父母的心酸与无奈,每一个残疾儿童的背后,都有一个负担沉重的家庭,在带孩子四处求医的过程中,孩子的父母在经历经济、心理等方面的负担后,精神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尤其是看不到孩子康复的希望,慢慢地绝望甚至放弃的念头便会出现。

“你们要接受孩子的现状,注意自己的身体,尽量在生活物质上给他一个好的保障。”“不要嫌麻烦,一定要每天坚持按照我们教你的办法对孩子进行训练,千万不能放弃。”“虽说坚持训练,孩子的病情可能不会改善太多,但至少不会越来越差。”当听到小李母亲言语背后的绝望时,老师们一边安慰噙着泪水的小李母亲,一边语重心长地鼓励她一定要坚持为孩子做康复训练。

送教上门并不是简单地来教孩子知识,教给他们知识很重要,给他们做康复训练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改变孩子父母的观念,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孩子的状况。“我们每个月送教的课时有限,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为这些孩子需要父母的长期照顾,只有父母从心理上接受了孩子的现状,并掌握家庭日常康复训练的方法,才会让孩子的情况越来越好。”张丽君告诉记者。

面对这样的情况,送教的老师更加关注的便是孩子的家长。“我们要让孩子的家长转变观念,因为他们已经带孩子去了很多医院医治,医生已经给出了定论,但是面对这样的事实,孩子家长还是难以接受。所以我们要对孩子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开导他们面对现实,让他们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好好生活,好好赚钱,为孩子提供好的物质保障,这才是最实际的。”张国强告诉记者。

其实,对于送教教师而言,顺利开展送教上门工作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要得到家长的认可与支持。只有家长正视孩子的情况并积极配合送教教师,才能做好孩子的康复和教育工作。然而,现实中也存在一些家长抵触送教上门的情况,他们并不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到自己的家庭,总想藏着掖着,这给送教上门之路带来了不小的障碍。

“这些父母的心理我们能够理解,但我还是要耐心地去说服他们。”王春丽说,“所以说,让孩子父母接受送教上门是我们的第一步。”

面对做父母思想工作这一环节遇到的难题,各县(市、区)教育体育局和残联给予了支持。已退休的易门县教育体育局基础教育股原股长吴兆和长期以来负责易门县的送教上门工作,他对易门县需要送教上门的孩子家庭情况十分熟悉,经常跟随送教上门的老师前往孩子家中,从中沟通协调,给孩子家长做思想工作。

在吴兆和看来,送教上门对于这些重度残疾的孩子来说是一件好事,送教的老师承担的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对孩子家长进行心理的安慰与开导。“有一些家长心态不好,甚至在想尽一切办法求医无果之后对孩子放任不管,幸运的是有这些送教上门的老师给这样的家庭带来希望,他们一直鼓励孩子的父母,让他们不要放弃。”吴兆和说。

易门县残联的康复员朱丽芳告诉记者,在实际的送教过程中,面对一些残疾程度较重的孩子,送教的重点就是关注父母的心态。“我们送教上门给孩子带来的帮助有限,所以很多时候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父母沟通交流,一方面安慰孩子的父母,一方面希望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来应对孩子的情况。”朱丽芳说。  

6

玉溪市特殊教育学校资源办公室教师樊思艳到通海县特殊教育学校为老师们开展讲座,提升教师的康复技能。  

在探索中继续前行

1月12日,樊思艳老师来到通海县特殊教育学校,为学校的10名教师开展以送教上门康复训练和教辅具的使用为主题的讲座。学校教师认真聆听讲座,并做好笔记。培训结束后,老师们久久不愿离去,拉住樊思艳不停地请教问题。

通海县特殊教育学校于2021年创建,现有教师10名,这些教师同样承担着送教上门的工作,而通海县特殊教育学校的送教上门目前还在探索阶段,没有资金和相应的机制保障,送教上门全凭教师的责任心与对这些特殊孩子的爱心在支撑。“现在我们最难的是教师人员不足,10名教师要承担教学、后勤等各种繁重的工作。对于开展送教上门来说,我们的教师大多是普校转过来的,缺乏相关专业背景,送教上门的质量并未达到我们预想的效果。”通海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张书伟说。

在送教上门的过程中,张书伟和同事就碰到过这样的问题,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在康复上没有经验,而新招进来的有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老师又太过年轻,在具体的送教过程中遇到需要进行康复指导的学生时,这些年轻的教师因为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往往不敢上手。“我们遇到的很多孩子都存在共性,但是我们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够,经验不足,非常需要有经验的老师来进行指导。”通海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务主任郭永艳说。

康复训练是送教上门的重要组成部分,樊思艳告诉记者,由于需要送教的学生大多都是重度残疾或是多重残疾,不少孩子已经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康复训练对于他们来说是最迫切的。而在送教上门过程中,康复员的作用除了到现场对学生进行康复训练外,更重要的是承担着对家长的培训工作,让家长掌握科学的康复训练方法、告知家长注意事项等。

“去年我们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其中64%的学生家长反映,送教上门最需要的就是康复技能支持。”张国强对记者说。但是,在送教上门的队伍中,提供康复训练支持的教师依然存在缺口,目前主要有来自玉溪市特殊教育学校有康复专业背景的老师以及各县(市、区)残联的康复员。然而,玉溪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康复老师占比较少,力量薄弱,各县(市、区)残联康复员中一部分人并没有康复专业背景,不少都是在担任康复员后通过自学掌握一定的康复技巧,并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

此外,普校的送教上门教师大多没有特殊教育专业背景,存在专业不对口现象。“看到一些学生的情况不是很好,我们送教上门的时候很想帮助他们做一些康复上的训练与指导,但自己并没有专业的知识技能储备,有时候想帮助他们却不知道如何下手。”易门县浦贝乡中心幼儿园教师马凤明告诉记者。

探索之路总会遇到问题,一步步解决问题终会走向更好的未来。为此,玉溪市特殊教育学校在2020年的教师招考中,特地招收了12名有康复专业背景的教师,主要就是为送教上门提供康复支持。而对于康复员以及普校教师技能的提升,则通过开展系列培训,不断提升专业技能。

张国强告诉记者,为打造专业的送教上门队伍,学校发挥市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作用,每年至少开展一次送教教师、资源教师业务培训。同时,加强各县(市、区)教育体育局、残联管理人员的培训,通过政策解读,提升管理者的认识和特殊教育理论水平。此外,引导送教上门教师加强自我学习,提高特殊教育专业化水平,结合自身实际参加各种补短板的培训和学习活动,经常性总结经验、开展研究,提升全体送教教师的专业技能。

玉溪的送教上门走过十年的探索之路,虽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送教上门模式,但困难依然存在,而面对困难的送教人,一直在探索中不断前行。(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熊长青  文/图)

注:文中小张、小孙、小李为化名

短  评

让特殊孩子感受人间美好

□  初墨

送教上门是一种创新的特殊教育模式,它让特殊儿童在家庭的环境中接受教育,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玉溪的送教上门已经坚持了十年,十年来,有这么一群充满爱心的特殊教育工作者一直奔忙在送教路上。他们翻山越岭,风雨无阻地送教上门,用爱心与恒心让一个个负重前行的家庭看到了丝丝光亮,让一个个出不了家门的学生感受到了人间的美好。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特教老师则担负着更重要的角色。面对这些特殊的学生,他们不仅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更是学生的呵护者,他们不仅需要有爱心,更需要有一颗恒心。十年来,玉溪的送教队伍足迹遍及71个乡(镇、街道),他们不畏路途的艰难险阻坚持送教上门,让这些特殊的学生同其他学生一样接受教育。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环境,也是最能给他们安全感的地方,在家庭环境中接受教育,可以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

身患病痛的孩子是不幸的,但是十年的送教上门,这群老师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大爱与温暖,这也算是人生之幸。老师们不仅关注他们的学业,更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老师通过与孩子的互动,了解他们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康复方案,用陪伴与守护让孩子在关爱中成长。

不管他们的生命之花如何开放,送教上门的老师始终在为他们撑起一片成长的蓝天,用行动诠释了教育的大爱,用身上的光照亮着每一名特殊孩子。希望通过送教,让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重新回到学校。

延伸阅读

  玉溪送教上门这十年:让教育的阳光普照每一个孩子(上)


编辑:曾梦琪   审核:刘燕   终审:蒋跃

关闭
专题公用底部
  • 玉溪网版权所有
  • 滇ICP备08100907号-1
  • 云新网前审字2013-06号
  • 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217号

  • 中共玉溪市委
  • 玉溪市人民政府
  • 主办
  • 玉溪日报社
  • 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