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非遗项目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田静格外忙碌,除了对提案进行最后的推敲打磨外,她还就近年来“建水紫陶非遗技艺传习”“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小小传承人孝亲课堂”等项目的开展进行总结,希望从建水紫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中,挖掘出可为更多非遗保护传承提供借鉴的经验。
“今年春节期间,建水的游客很多,不少小朋友都来体验陶艺制作,这正是非遗魅力与价值的最好体现。”田静说,经过20余年的发展,建水紫陶相关从业人员从百余人上升至5万余人。更可喜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建水紫陶的制作技艺中,为建水紫陶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建水紫陶的蝶变经验也让田静明确了履职的方向,她多次到全省各非遗传承地,与当地非遗传承人谈心交流、走访调研,倾听不同非遗传承人的期盼和诉求。同时,积极开展紫陶技艺公益研修培训,以开办讲座、沙龙等多种形式深入到企业、学校、乡村、社区等地进行文化交流,不断提升非遗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虽然关注非遗、保护非遗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但制约传承保护最大的问题依然是非遗项目面临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和后继无人。”田静说,不论是木雕石雕还是绣花剪纸,非遗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载体与民族集体记忆,需要构筑起社会、学校、非遗传承人等多元化非遗保护传承格局,变“非遗进校园”为“非遗在校园”,让非遗文化薪火相传。
对此,田静在6年履职中先后围绕在职业院校、中专学校中开设非遗技艺专业,加强非遗师资建设,完善培养机制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她所呼吁的“传承不应当只在成年人当中,更应从孩子抓起”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有效助力非遗常态化保护和人才专业化培养。
为呼吁学校教育更好参与到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中来,今年田静准备了《发挥学校美育育人功能 完善中国特色学校美育课体系建议》提案,建议把非遗作为中小学校的常规教学任务,面向全体中小学生进行非遗美育教育,通过做好相关课程设计、设置,开展非遗通识教育、手工体验、文化鉴赏等活动,切实发挥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教学中的作用,实现非遗保护传承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
云南日报记者 黄翘楚
编辑:曾梦琪 审核:刘燕 终审:蒋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