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国两会|央媒聚焦!全国两会上的云南“好声音”①
发布时间:2024-03-05来源:云南发布微信公众号

3月5日

多家央媒关注

全国两会上的云南“好声音”

和小布一起来看


《人民日报》


图片



龚健梅委员

  未成年人是“网络原住民”。今年全国两会,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城区第四小学校长龚健梅委员重点关注新媒体时代下呵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降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率的问题。


  “我了解到,未成年人保护法设立‘网络保护’专章,确立了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制度的顶层设计。”龚健梅委员建议,一方面家校社应形成合力,积极引导学生合理、科学使用手机,提升其数字素养;另一方面,进一步提升学习类APP、儿童智能设备等专属产品服务信息内容安全标准,针对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未成年人个人信息被滥采滥用等问题开展集中整治,坚决遏制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违法行为发生。


《人民日报海外版》


图片



姜涛代表

  企业创新离不开各种支持政策。过去一年,税费优惠举措接连落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集成电路和工业母机企业扣除比例大幅提高……“真金白银”的支持政策,让企业创新更有底气。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税务总局云南省税务局局长姜涛表示,云南税务、科技、财政等部门2023年推出多项服务措施,对科技型企业诉求实现快速响应。各级专家团队联合组织136场次、16818户次企业参与的培训辅导,对788户重点企业“一对一”精准辅导,“我们将与相关部门继续努力,携手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图片



李志娟代表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鸿坤生猪养殖场总经理李志娟,近期正为推动完善当地生猪冷链分割屠宰产业链和蔬菜产业现代化想办法,“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农民收益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李志娟说,“搞乡村特色产业要充分应用新的技术条件,让更多农民从产业增值中持续受益。”


《光明日报》


图片



李依娲娜委员

文旅融合促进百姓增收致富


  近年来,我所在的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依托佤族民族文化、原始森林、边境文化等旅游资源,发展全域旅游,推动产业建设,让文旅成了金字招牌,群众增收有了新引擎。


  比如翁丁村,当地积极探索建立“村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组建了翁丁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综合专业合作社、茶叶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村民们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景区务工或从事旅游相关产业,这样既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又能帮助游客进一步了解佤族文化。


  除了持续发展景区游、乡村游,节庆游也成了沧源文旅的特色。去年,我们举办了“摸你黑”狂欢节,白天体验泥浆飞舞的快乐,晚上欣赏佤族传统歌舞,吸引了很多游客。农特产品伴手礼、特色小吃摊、民族服饰租卖为百姓增收拓宽了渠道,让很多人尝到了旅游发展带来的甜头。


  过去一年的走访、调研中,我清醒地认识到,沧源的旅游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服务能力和水平还不够高,吃购游住行等配套服务还需加强。同时,乡村文旅行业人才紧缺,市场效益还需拓展。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乡村旅游难以实现长久发展。沧源佤山机场已建成通航,拓展了航空旅游市场,未来还要进一步谋划交通建设,深入推进交通旅游融合。


  今年全国两会,我带来的提案将从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着力,把旅游产业、群众增收、基础设施建设等结合起来,构建全域旅游改革创新新局面,探索全域旅游特色产品新方式,树立全域旅游精品典范新标杆。下一步,我们将上下联动,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构建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旅游产品体系,让游客留下来体验“有一种幸福在沧源”,让群众的荷包伴随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鼓。


《经济日报》


图片



陈真永代表

加快推动绿色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并作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部署。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委副书记、州长陈真永表示,大理州坚持以洱海保护和绿色发展统揽大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力抓好苍山洱海一体化保护,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三年精准提升行动全面实施,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有序推进,新修订的洱海保护管理条例公布施行,洱海保护不断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生态之治”转变。


  陈真永代表介绍,大理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推动洱海高水平保护和流域高质量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接下来,大理州将加强美丽洱海建设,推动洱海水质改善、水生态修复、水环境保护;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全面、系统、综合治理,强力打造宜业宜居优质优良的美丽大理;坚持把“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重塑全新产业格局,提升生态的“颜值”和产业的“绿值”,让大理成为生活的福地、生产的高地、产业的旺地。


《工人日报》


图片



李孝轩委员

  “高校毕业生是重点群体之一,2024届高校毕业生数量预计达1179万人,‘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民进中央委员、云南工商学院董事长李孝轩委员认为,平衡人才供需端矛盾,是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治本之策。他呼吁,加强人才供需的研判预判,降低数据和信息迟滞,为调节人才供需提供有效服务。


《农民日报》


图片



李文辉代表

让易地搬迁脱贫群众日子越来越好


  怒江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牵挂和惦记的地方,总书记在给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群众的回信中,勉励大家“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并嘱托大家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抓好搬迁群众增收作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的重中之重,统筹抓好就业产业帮扶,全州人均纯收入低于1万元以下且有劳动能力的脱贫家庭实现了动态清零,易地搬迁群众的日子越来越好、精神面貌越来越好、致富信心越来越强。”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州长李文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李文辉表示,怒江州积极拓展就业渠道促进易地搬迁脱贫群众增收,通过建立健全与东西部协作、央企定点帮扶等地区和单位的劳务就业岗位拓展机制,成立劳动力转移就业小分队逐户逐人宣传动员,全面落实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补贴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劳动经纪人队伍建设,持续加强“一老一小”保障体系建设,组织化、点对点开展劳动力输送,尽最大努力引导群众外出就业增收和开阔眼界。同时,对难以外出务工的群众,通过实施“以工代赈”项目、组建易地搬迁点“红色物业公司”、安置公益性岗位,以及在安置区和周边建立农业产业园区、产业基地、专业市场等,让群众就近就地就业。2023年,易地搬迁人口人均工资性收入超过1.2万元,占人均纯收入72.91%。


  挖掘乡村资源禀赋,念好“山水经”,打好“生态牌”,做好“土特产”文章,让富集的生态、林地、文化、农业资源成为脱贫群众增收的支撑。李文辉说,怒江州大力推进以户外运动为引领的农文旅融合发展,全力打响“最美世界大峡谷”旅游品牌,2023年接待游客897.79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83.89亿元;大力推动草果全产业链发展,强化科技赋能,大抓市场主体,全州草果种植面积达111.4万亩,草果总产值已突破15亿元,实现户均增收1.5万元;大力培育发展咖啡、中药材、畜禽养殖等产业,2023年新增咖啡、茶叶、中药材等种植面积23.86万亩,资源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同时,在易地搬迁安置区及周边,怒江州建立农业产业园区、产业基地、专业市场等65个,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覆盖带动搬迁群众近2万户7.49万人。

内容综合自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



编辑:曾梦琪   审核:刘燕   终审:攸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