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们在分拣番茄。
春日里,从新平县老厂乡高高的山岗上往绿汁江河谷眺望,碧绿的江水似天河般向南浩荡奔流,一眼望不到边的银黑色番茄大棚密密匝匝,一幢幢白墙灰瓦的彝族民居掩映于青山绿树中,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如玉带般连着各家各户。走进勐炳村的番茄大棚,翠绿的藤蔓下,一串串火红的果实挂满枝头、生机盎然。
趁着早晨天气凉爽,村民们驾驶拖拉机、三轮车、小货车来回穿梭在机耕路上,将新鲜采摘的番茄拉到选果厂。
在村口的选果厂,刚拉来的番茄倒满一地,如铺上红色地毯,工人们手脚麻利地分拣装箱,通过专车销往市场。来自安徽的收购商姜华珍从今年1月初开始,每天都要在此收10至15吨番茄,销往北京或上海等地。“今年价格最高时,1筐20公斤的番茄收购价能达190元。”姜华珍介绍,这里种出的番茄外表红、果肉沙、酸甜比例适中、果形正且耐储存运输,品质极佳,十分契合市场需求。
勐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沐信甫介绍,该村处于绿汁江沿岸,属低热河谷气候,全年无霜、水土肥沃,十分适宜番茄种植。据统计,目前全村种植番茄7000多亩,预计产量4万多吨。全村370户有350户种番茄,面积最大的一户种了30多亩,行情最好的年景全村有1户种植户毛收入超百万元,25户毛收入50万元以上至100万元,200户毛收入20万元至50万元,剩下的都是10多万元的。靠着种番茄,村里家家户户买了小汽车,房子从低矮破旧的土掌房换成了崭新的砖混小楼房,日子越过越甜。
今年是村民种番茄的第8年,火红的小番茄种出了红火致富路、撬动了乡村振兴大产业的同时,也存在病虫害增多、产量减少、土壤板结以及肥力下降等情况。为推进番茄产业提质增效,让村民走稳致富路,勐炳村积极推行水旱轮作、菜粮轮作,鼓励种植户在番茄收获后种水稻、包谷等,让土地在轮作中得到养息,培肥地力,提高作物品质和产量。2023年,全村轮作了1500亩水稻、4000亩苞谷,今年还将进一步扩大轮作面积。
除轮作外,在今年番茄移栽时,勐炳村还计划推广3000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嫁接苗。“原生苗抗病虫害能力弱,比如村里有一块30亩的地,往年病虫害多发易发,好几户村民用移栽原生苗的方式种番茄‘不得吃’。”沐信甫举例道,“去年山东安信种苗股份有限公司来该地块试验嫁接苗,为让番茄更易感染病虫害,特意未用大棚而是露天种植,结果番茄反而病虫害少,收成很好。我们打算逐年推广嫁接苗,最终让村里的番茄地都种上嫁接苗,提高番茄品质和产量,让村民持续增收。”(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瑞铭 通讯员 潘贤 文/图)
编辑:高倩 审核:陶晓兰 终审:蒋跃
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2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