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秀山公园以“七性”结合打造“进景区”示范样板
发布时间:2024-07-15来源:玉溪市委统战部

图片1

通海秀山历史文化公园(以下简称秀山公园)地处通海县城南,始建于公元前82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至今,秀山形成了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风格各异的八大古建筑群,其内遍悬历代名人墨客题写的匾、联、碑、刻共250余块,被誉为“匾山联海”。秀山素以小巧玲珑、浓郁清秀闻名,与昆明金马山、碧鸡山、大理苍山一起,并称为云南四大名山,素有“秀甲南滇”“冠冕南州”的美誉。它集中展示了儒、释、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通海的交融发展,不仅融各家思想文化于一炉,更存有涵盖多个时代的丰厚历史遗存,古城的主街轴线、重点建筑均与秀山对景成轴。荣获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秀山公园是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结晶,是通海纳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高度认同中华文化的实物见证,其底蕴厚重、内涵丰富。秀山公园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引,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融入公园各项工作中,积极创新实践,以“七性”结合,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通海样本,挖掘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搭载宣传教育旅游载体,以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提升以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浸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能力和水平。

一、突出“政治性”引领,拓宽宣传教育进景区渠道。秀山公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认真贯彻省、市、县关于创建工作的要求,定期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及中央和省、市、县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把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来,以实际行动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对标对表云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指标体系要求,充分发挥景区宣传教育浸润功能,通过LED屏、设立展板、发放宣传折页等方式,推动“十二必须”宣传内容进景区,“中国式现代化”六个现代化的内容宣传进景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以及中华民族历史观“四个共同”等内容,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旅游工作中,通过“一部手机游云南”APP,将中华优秀文化元素和民族团结进步的好声音、好图片、好故事、好视频嵌入旅游网上服务的广大领域,形成“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旅游”的工作模式,不仅融入景区景点,也生动融入解说词和导游词,让每一位旅游从业人员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的传播者和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的宣传员,让景区成为展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果的大平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坚持“共同性”方向,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故事。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三交”历史文化,加大秀山公园历史文化和古建古树名木保护力度,为通海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秀山公园各建筑群集中华传统建筑特色之大成,诠释了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的历史见证和生动写照,保护传承见证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建筑文化,推动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发展形成的100多座亭台楼阁、七大古建筑群列入国家级、省级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生动展示各个历史时期中原与边疆的文化交融。挖掘展示云南“三交史”代表人物杨慎、徐霞客等在秀山历史文化资源。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对海云楼“朱德旧居”和朱德诗碑进行修缮,通过展示馆讲好朱德在秀山总结“游击战争”初始理论,展示通海为中国革命作出的直接、间接的贡献,教育引导各族游客传承革命精神,以“景”为“媒”、以“文”同“心”,以故事打动人心、深入人心,让历史说话、文物发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铸牢“四个共同”,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发挥“创新性”精神,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通海立足实际,依托秀山公园片区历史文化资源,联合秀山街道、通海文庙、古乐馆、通海县文化馆(通海红色印文化体验馆)等单位,以实物、实景、实例、实事为载体,讲好红色故事、历史文化,通过联创联建的创新实践,共同打造社会化、人文化、专业化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阵地。借力创文、创卫活动,特别是通海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工作,增加“我的中国心”打卡许愿点、激发各族群众爱国热忱,让景区成为宣传推介通海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的主阵地,让每一个游客在游览体验过程中接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直观感受康乐厚重的文化底蕴,共享精神家园建设成果,持续通过挖掘“三交”文化,持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礼乐名邦”的文化名片进一步擦亮,“同心筑梦”的磅礴伟力进一步凝聚。

四、挖掘“历史性”内涵,树立中华民族历史观。秀山公园是通海县历史的缩影,是通海县被纳入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共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也是开展“五史”教育的重要阵地。为生动呈现通海“大一统”的进程,公园修建完善“三王浮雕”,围绕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人物庄蹻、毋波、段思平,讲述他们率领各族人民共同书写团结统一历史、共同建设通海和秀山的事迹。深入挖掘历史古迹、民间传说,通过秀山李畔富的遗迹和朱德《访通海县》“流水洞中输”等诗句,讲好各民族共同开凿落水洞、治理杞麓湖、开辟万亩良田的艰辛。依托珍贵“乌龟碑”,讲好蒙古族等各民族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作出的贡献。保护好张盾烈士墓等一批红色历史文物,结合清明节、国庆节举办纪念活动,丰富“五史”教育阵地。秀山公园用鲜活的故事、精美的壁画、丰富的楹联,呈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生动诠释了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

五、丰富“文化性”手段,浸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中华文化培根、红色文化铸魂,挖掘转化“匾山联海”和“山林诗苑”的文化资源,通过对454块匾联的充分展示和活化利用,不断夯实景区的诗文书画氛围,增强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修复完善文庙等文物古迹,树立传播孔子、孟子等儒家文化代表人物、通海县阚祯兆、葛中选、赵城、阿喇帖木耳·右旃等历史名人的形象和事迹,开发诗书礼乐等国学课程,举办“三礼”活动,传承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传统美德。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建立古乐馆,持续开展国家级“非遗”项目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和滇剧传承,接待国内外游客等活动近600场次、2万余人,利用周末、节假日开展“花朝节”“秀山文化旅游节”“菊花展”等传统旅游文化活动,扎实推进以旅兴文,以旅促融。积极与省内外高校合作,组织开展建筑、文史等研学活动。挖掘各民族共享的高台、者湾书画、高跷舞狮、滇南石狮、豆末糖制作技艺、银饰制作,木雕,以及“五山腔”、扬琴说唱等“非遗”资源,开展非遗文化进景区活动,打造非遗文化长廊,开发文创产品,打造文旅节庆,持续擦亮礼乐名邦名片,展示中华文明用中华优秀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六、坚守“普众性”立场,提升创建工作质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服务群众,凝聚人心贯穿景区工作全过程。不断提升智慧化水平,提供免费电子扫码语音讲解,把党的民族政策、理论和景区历史文化内涵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传递给游客。不断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在原亭台楼阁处,增设桌椅,方便游客野餐、写生等活动。景区增设9处洗手台,服务引导各族群众树立健康生活习惯。增设自助购买饮用水柜台,增设7个免费旅游公厕。针对60岁以上人群、学生、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和军烈属,实行景区参观全免费。针对中小学校、各级各部门开展的各类学习教育,免费提供场所,免费提供讲解。积极参与防火、植树等活动,利用“五一”等节庆,举办登山比赛等广大市民喜闻乐见的活动,不断拉近各族群众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阵地的距离,不断夯实通海县全员参与全域创建的基础,促进各族群众在旅游业发展中增收致富,共享旅游发展红利,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不断提升。

七、彰显“蕴涵性”,拓展以旅促融的深度广度。秀山公园历史文化底蕴厚重,通海县依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探索“旅游+民族团结进步”深度融合发展模式,用一处处景点、一个个故事,一幅幅楹联打造民族团结进步人文“风情线”。立足城市公园、文化阵地联片等区位优势,秀山公园积极拓展文化触角,延伸创建空间,聚焦全县创建样本、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阵地等目标,积极扩充创建内容,不断丰富创建政治性、文化性等内涵,不断丰富观摩学习、线上线下宣传教育等活动,进一步赋予公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和意义。利用智慧景区项目和“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开展“弘扬雷锋精神助力疫情防控”“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 “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顾党的光辉历程,讴歌党的丰功伟绩”等线上线下宣传活动30余次,受众20余万人次。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各族群众在活动中彼此交流了感情,感受到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和红色精神的力量。近年来,景区适时进行门票优惠和免费开放活动,让各族群众更好地领略秀山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景区年平均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具有较好的社会影响力和宣教辐射作用,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以旅促融拓宽广度和深度。

通海县秀山历史文化公园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将不断发挥独有的优势,通过加强自身建设,举办各种接地气、受欢迎的活动,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大力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积极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编辑:王雪峰   审核:刘燕   终审:攸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