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余项改革举措协同发力、十大改革攻坚激发经济新动能……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近日审议通过《中共云南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意见》,为我省未来5年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谋划了路线图和任务书。
《意见》对标中央改革决策部署,紧密结合云南实际,抓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为更好地理解政策内容、推动落实,本报采访相关部门就《意见》重大意义、核心要点、关键措施等进行深度解读。
当前,我省改革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经济转型升级正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在此背景下,我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需要破解的体制机制问题,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省委召开十一届六次全会,研究出台《意见》,确保中央改革部署在云南落地落实,全省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意见》起草过程中,起草组经过深入学习调研,对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央改革部署修改完善,并征求各州(市)党委、各省级有关部门的意见建议,形成《意见》讨论稿提交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审议后最终形成。
除引言和结束语外,《意见》由3大板块、12个部分、54条构成。其中,第二板块共50条,对实施经济领域十大改革攻坚、完善经济治理机制、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等10个领域改革作出部署。第三板块提出了加强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不折不扣抓好改革落实的部署。
在目标设定上,《意见》聚焦中央部署的系列改革任务,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提出的“一个跨越”“三个定位”等重要指示批示,重点部署未来5年的改革任务,与我省“3815”战略发展目标有机衔接。
在改革任务上,突出云南改革需要,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聚焦“三大经济”“六个大抓”等工作部署要求,紧紧围绕破解制约我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出300余项重要改革举措,用小切口改革解决发展大问题。
“《意见》既紧扣中央部署,又具有云南特点,既立足当前,又谋划长远。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从省情出发,把‘三个定位’作为谋划改革的总遵循、总指引,分专题谋划改革任务和举措,以改革的思路和办法解决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问题。”省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聚焦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谋划了加快建设沿边产业园区、加快构建“一带一路”南向陆海大通道、加快中老铁路综合开发等20多项改革举措;聚焦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提出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高民族宗教事务治理水平等40多项改革举措;聚焦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明确完善高原湖泊和六大水系治理机制、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30多项改革举措;聚焦筑牢祖国西南安全稳定屏障,围绕完善新时代强边固防体制机制、持续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健全公共安全治理机制等,谋划了20多项改革举措,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值得关注的是,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新旧动能换挡等多重挑战,我省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提出实施国资国企、民营经济、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高原特色农业、能源、旅游、物流、营商环境十大改革攻坚,打通制约我省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难点、堵点,持续激发发展活力、挖掘发展潜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其中,谋划实施做优做强高原特色农业改革攻坚,围绕农产品加工、品牌建设、干热河谷保护性开发、集体林权制度等提出相应改革举措,进一步挖掘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潜力;立足绿电优势,谋划建立优电优用机制、健全新能源开发建设和消纳利用机制、推进绿电交易及消费认证、溯源体系建设等改革举措,进一步打好我省绿电“王牌”;围绕打造“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品牌,谋划推进国有景区“三权分置”(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落实144小时过境免签等改革举措,进一步发挥旅游业拉动消费、带动就业、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
《意见》还从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区域合作、发展产业互联网平台经济等方面提出完善经济治理机制,提升发展整体效能;从健全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机制、构建更有效力的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体系等方面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意见》聚焦让边疆各族人民更加幸福安康,紧扣促进农民特别是脱贫人口增收、持续增进人民群众生态福祉,谋划了就业、教育、医疗、“一老一小”等民生领域80多项改革措施,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群众。
其中,围绕完善联农带农常态长效机制,谋划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实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让农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
云报全媒体记者 段晓瑞
编辑:高倩 审核:刘燕 终审:攸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