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玉村” 看变化丨向“新”而行生活更兴
——“玉村”基础设施焕新蝶变
发布时间:2024-11-04来源:玉溪网

从阡陌纵横的农田到高楼林立的商业街,从泥泞的土路到干净的水泥路,从逼仄的土木瓦房到宽敞的砖混房,从愁容满面的村民到衣着光鲜的居民……自费孝通、张之毅探访“玉村”写成《云南三村》的84年来,红塔区玉带街道中卫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口的两棵百年大榕树,见证了“玉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焕新蝶变。

旧村改造刷新“颜值”

映照居民红火日子

“‘玉村’基础设施建设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与1998年实行近1000户居民旧村改造密不可分。”中卫社区居委会委员薛伟介绍,旧村改造前,村民的房屋多为土木结构,加上年久失修,一到雨天就漏雨,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于是在基础统建、外观统一、层高控制要求上,村民们的自建房经整体拆迁改为砖混结构,至2001年“玉村”旧村改造基本完成。

从1998年起至2003年,中卫社区投资1.2亿元进行旧村改造,旧房拆除率达98%,人均住房面积从7.4平方米提高到87.09平方米。旧村改造满足了居民的刚性住房需求,改善了村庄人居环境,实现了“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民房建设小康住宅目标。更为重要的是,置换出了部分集体建设用地,为百货、蔬菜等批发市场提质扩容创造了条件。市场提质扩容与旧村改造同步进行,完善了“玉村”路网、水网等配套,过去的晒场、公房、烤房等低效用地摇身一变,成为经济火红的商业市场,在拓展市场发展空间的同时,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旧村改造后,中卫社区三组居民郑会玲一家搬进了新房。“我们不但住上了安全漂亮的房子,还得益于市场繁荣带来的巨大人流,我家的房子还能对外出租赚取租金。有些居民还开起了小宾馆,每年的收入相当可观。”郑会玲脸上笑意盈盈。

罗艳红正是这敢于“吃螃蟹”的居民之一。背靠彩虹蔬菜批发市场,2018年,利用自家新房,她开了一家小宾馆——衍鑫公寓。在这之前则是以市场摆摊为生,全家一年收入约为5万元。“房屋拆旧建新以后,停车和卫生状况都有很大改观,居住环境好多了。去年,宾馆的纯收入约为7万元,加上一家四口每人7200元的集体经济分红,全年收入约为10万元,收入翻了一番。”罗艳红说。目前,中卫社区共有40余户居民自主从事住宿经营。一排排整齐林立的宾馆,映照出社区居民越来越红火的日子。         

完善教育基础设施

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除了依托旧村改造有效改善社区人居环境,正如《云南三村》书中所述,“玉村”人心中还保留着重视教育的传统观念。多年来,中卫社区以实际行动关心、支持教育,平均每年为中卫小学捐资超10万元,学校教育基础设施持续完善,教育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中卫小学1992年易地重建,由中卫社区出资进行征地,社区9个居民小组还捐资近30万元用于学校教学楼建设,居民也纷纷慷慨解囊、捐资助学,尊师重教在中卫社区蔚然成风。

时隔多年,中卫社区二组居民冯蕾仍记得中卫小学从旧址搬迁到彩虹路22号的场景。“教学楼焕然一新,教室宽敞明亮,运动场也经过硬化,学习条件比以前好太多了。当时同学们那种兴奋和激动,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冯蕾回忆说。

一届又一届学生毕业,但中卫小学的蜕变还在继续。从实验室、计算机教室、读书室等功能室的配备,到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从办公用房的完善到小型足球场的建设,学校办学条件逐年改善,教育设施不断完备,师生幸福感满满。“不论是对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各类体育文艺活动的赞助,还是对贫困儿童、留守儿童的资助和对优秀学生的奖励,都显现出社区对学校的关怀。”在中卫小学工作了19年的语文教师方芳表示。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而今,中卫小学的办学规模由过去的12个班扩展至24个班。“999名学生中,80%为外地随迁子女,仅有20%为中卫社区辖区居民。应该说,这是红塔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一个集中体现,更展现了红塔区包容、有温度的城市形象。”中卫小学校长王绍喜说。

回望过去,“玉村”的基础设施变迁历程中,不仅有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更有对下一代成长和教育的重视。展望未来,“玉村”的故事将持续描绘变迁与发展的新篇章,一点一滴诠释居民的幸福生活。(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姜彬 郑诗)


版权声明: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及出处。
编辑:曾梦琪   审核:陶晓兰   终审:蒋跃
关闭
专题公用底部
  • 玉溪网版权所有
  • 滇ICP备08100907号-1
  • 云新网前审字2013-06号
  • 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217号

  • 中共玉溪市委
  • 玉溪市人民政府
  • 主办
  • 玉溪日报社
  • 承办